

行业通知
维运网 · 航运界十八线信息工作者 2025-04-08 14:10:22
【德路里 | USTR拟征靠港费对集运市场的影响】
根据德路里《全球集装箱海运市场中文月报》的最新分析:
2 月 21 日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 USTR 正式开启对公众征求意见,关于针对中国海事、物流和造船行业占据所谓主导地位的 301 条款调查中的拟议行动。3 月 24 日和 26 日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两次就拟对中国海事、物流、造船等领域采取的限制措施举行公开听证会。若法案最终得到通过,不仅是中国船司和造船厂,运营美线的其他船司、港口、托运人及其他航运利益相关者或均将受到严重影响。德路里对该处罚的破坏范围做了初步的评估,得到的结果令人担忧。
▶ 美靠港费对现有船队的影响
301 条款的三项拟议靠港收费:
1. 针对中国海运运营商:主要将影响中远海运,并可能影响东方海外,其船舶每停靠一次美国港口,收费高达 100 万美元。若一条船停靠多个美国港口,则收费根据港口数量叠加。中远海运和东方海外是美国集运航线前 9 大运营商之一。
2. 针对运营中国制造船舶的海运运营商:中国建造的船舶每停靠一次美国港口,对船舶运营商征收 150 万美元。此外,还将根据船公司运力中国造船舶的比例,征收不同的靠港费:占比大于等于 50% 的运营商,征收 100 万美元/靠港;占比超过 25% 且少于 50%,75 万美元/靠港;占比超过 0% 但少于 25%,50 万美元/靠港。这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全球前 9 大海运承运商和所有联盟。根据是否将中国台湾制造的船舶纳入监管范围,全球运营的集装箱船中有 29% 至 31% 是中国制造的。除长荣海运和现代商船 HMM 外,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船司均运营着中国制造的船舶。
3. 针对订购中国新造船的海运运营商:对于在中国船厂订购新船的航运公司额外收费。对于未来 24 个月内要交付的新船中中国制造占全部新订单占比:超 50%,100 万美元/靠港;25-50% 之间,75 万美元/靠港,0-25% 之间,50 万美元/靠港。该项将影响前 9 大联盟承运商中的 7 家。目前,只有阳明海运和现代商船 HMM 没有在中国船厂订购集装箱船。
经测算,当前停靠美国港口的集装箱船中 80% 以上将受 USTR 收费影响,包括运营商位于中国、船舶为中国建造,或运营商在中国订造新船。我们进行一些初步估算——其数额之巨几乎必然引发航运公司的运营调整以减轻成本负担。航运公司对美国业务的调整程度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将额外费用转嫁给货主(这绝非易事)。
虽然 USTR 法案草案的部分内容较为模糊,但其明确指出拟议的港口费用具有叠加性。因此,若不同收费层级(涉及运营商国籍、船队及订单中中国建造船舶的比例等指标)被同时适用,中国运营商每次停靠美国港口可能面临最高 350 万美元的收费,且该费用将根据停靠美国港口的次数累计计算。
▶ 新船订单分布则呈现两极分化态势
前十大船公司中,现代商船 HMM、万海航运 Wan Hai、阳明海运 Yang Ming 和以星航运 Zim 四家在中国船厂零订单。
头部企业的新造船 "中国浓度" 显著高于现役船队。地中海航运 MSC 94% 的订单来自中国船厂;中远海运集团/COSCO/OOCL 这一比例达 100%。
▶ 美靠港费对每 teu 货物航程成本的影响
若后续法案生效,假设按照当前的拟议收费,我们对亚洲 - 美西、亚洲 - 美东和北欧 - 北美这三条美国相关的主要贸易线路进行分析(针对部署在这三条航线上的典型船型和中国制造船舶),预计将产生 US$ 230 - 480/teu 的额外费用(详见图 3),这是欧线 ETS 附加费的 7 至 16 倍。
而随后,中国可能会对美国海运运营商采取惩罚性反制措施,这也会增加成本。船公司或许可以尝试减少美国靠港,或部分改卸到加、墨,但这又可能加重加、墨港口和内陆运输的负担。最终,为这些额外成本买单的可能还是美国进出口商。
若该提案获得通过,USTR 的举措将以多种方式扭曲市场,不仅体现在运营层面,还可能对资本支出产生影响。
从运营层面看,航运公司将面临强烈的财务动机。非中资船公司或大规模撤换美线中国造船舶,但中资企业及高比例使用中国船舶的运营商将面临竞争力削弱风险。此外,由于中国船厂在现有订单中占据主导地位,船队中中国建造船舶的比例或持续攀升,未来船舶调配的灵活性或将逐渐降低。
(来源:Drewry)
相关圈子:
北美洲圈
美国专线圈
0 0